食管癌是在中國北方和部分南方地區一種高發的腫瘤類型,其5年生存期不到15%。循環腫瘤細胞(CTCs)在某些上皮來源惡性腫瘤中已展示出診斷、預后和指導治療等臨床價值,但是對于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來說,能否利用CTCs檢測來進行預后預測以及療效評估還不明確。近日,山東省腫瘤醫院與武漢友芝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MEDICINE》雜志上聯合發表研究論文(IF=5.732),利用不依賴于上皮標記的CTCs檢測方法成功地檢測到ESCC中的CTCs和CTM,并明確了ESCC患者的CTCs數量與病理分期以及血小板基線水平的相關性。
該研究使用了2種檢測系統來檢測ESCC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美國強生公司研發的利用腫瘤細胞表面特殊標記分子進行捕獲的CellSearch?系統和武漢友芝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不依賴于腫瘤細胞表面特殊標記分子進行捕獲的CTCBIOPSY?系統。檢測結果顯示,在61例ESCC患者中,CTCBIOPSY?系統在20例患者(32.8%)中檢測到了CTCs,同時在3例中檢測到了循環腫瘤微栓(CTM),而使用CellSearch?系統只檢出了1例(1.6%)CTC,沒有CTM的檢出。CTCBIOPSY?系統檢測結果還顯示了CTCs檢出率與數量與ESCC患者病理分期和血小板基線水平均呈現正相關性。
該研究主要參與者山東省腫瘤醫院李勝教授表示:“國際上關于食管癌CTCs的報道比較少,我們是國內首次同時用兩種方法來研究比較食管癌患者的CTCs檢測,目前來看在ESCC這一特定的癌癥中,CellSearch?系統檢測CTCs的敏感性明顯要低于CTCBIOPSY?系統。我們在試驗中觀察到ESCC患者中CTCs發生了上皮-間質轉換(EMT),這也解釋了為什么CTCBIOPSY?系統檢測效果更好。”
圖為:李勝主任(左二)與參與實驗人員合影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放療主委、中國放療裝備常委、武漢市五醫院腫瘤科主任龍志雄教授評價:“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腫瘤標記物通常是組織或腫瘤細胞分泌的血清蛋白,只能據此間接了解腫瘤的特性。而循環腫瘤細胞的捕獲,直接獲取腫瘤細胞本身,其臨床價值或相關生物學信息遠遠大于常規腫瘤標志物。”
圖左:龍志雄教授 圖右:孫燕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臨床腫瘤學家孫燕院士表示:“實體瘤的臨床研究落后于血液腫瘤的進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方便快捷的獲取標本。捕獲循環腫瘤細胞,就像抓俘虜一定要抓‘活口’一樣,完整的腫瘤細胞更能體現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和侵襲性。”
最后,文章作者山東省腫瘤醫院張百江教授表示,能夠有效檢測ESCC患者外周血的CTCs只是研究的第一步,他將利用CTCBIOPSY?系統對CTCs與患者治療及預后的關系深入研究下去。